新闻中心News
小杂粮撬动“大产业”
四月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五字湾村,漫山遍野的杏花映衬着层层叠叠的梯田。村民赵五小站在刚平整好的坡改梯田里,看着松软的黄土欣慰地说道“以前这坡地一下雨就‘跑水跑土跑肥’,jbo竞博电竞下载现在修成梯田,保墒保肥,谷子能多打五六百斤呢!”他边说边掏出手机给记者看去年秋收时晒满院的谷穗照片。 沙圪堵镇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,山大沟深、气候冷凉。这里的无霜期不足125天,却孕育出高原黄金小米、高原精选荞面等优质小杂粮。“我们这儿的小米熬粥能起三层油皮,靠的就是昼夜温差大、光照时间长的独特气候。”沙圪堵镇乡村振兴办主任杨伟雄抓起一把黄土解释道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,把3万亩“三跑地”变成“三保田”,为小杂粮产业铺就了生态底色。 在沙圪堵镇农特产品展销中心,“美稷”“稷香”等品牌的杂粮礼盒琳琅满目。这些产品均来自镇属企业稷祥农牧业公司——由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注资3000万元成立的助农平台。公司采用“企业+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将26个村的159种特色农产品整合起来,通过直播展销、实体体验店和电商平台销往全国。五字湾村驻村王小波算了笔账:“去年我们村通过公司卖出3万斤小米,每斤比市场价高2块钱,村民户均增收2000多元。” 在准格尔旗小杂粮科技中心试验基地里,负责人王金叶正在指导技术员使用智能墒情监测仪。这个拳头大小的设备能实时传回土壤湿度、温度数据,帮助农户精准灌溉。“现在我们用有机肥替代化肥,病虫害靠生物防治,种出来的杂粮达到绿色认证标准。”王金叶说。此外,公司还与内蒙古农科院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高校合作,在研发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的同时引进了抗旱、高产的“晋谷21号”、赤峰敖汉小米系类优良品种,使谷子亩产从300斤跃升至600斤。 “美稷”二字源自西汉时期在此设立的美稷县,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。如今,这个文化IP被注入新活力,农耕文化展示区里,古老的耧车与现代的直播设备相映成趣;“沙格达尔炖羊肉”体验店中,石窑沟跑坡羊的鲜美与红葱的香气交织,吸引着八方食客。“我们正规划建设杂粮文化研学康养基地,让游客既能体验农耕乐趣,又能参与直播带货。”负责人杨伟雄介绍。 站在观景台远眺,新修的梯田像大地的指纹,蜿蜒伸展到天边。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坡,如今正以每亩增收600元的速度,书写着新时代的“美稷传奇”。正如镇党委书记薛欣波所言:“我们要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,让每一粒谷子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‘金种子’。” 近年来,准格尔旗打造了“百亩基地+1000亩示范+万亩产业”的产业格局。以“小杂粮”撬动“大产业”,通过坡改梯工程改善农田生态,科技育种提升品质,机械化与精深加工增强效益,实现了粮食安全、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,有效融合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,构建了“种植+加工+电商”体系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准格尔模式”,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表率。